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比特币新闻 > 正文

BTC123| 邹传伟: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区块链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18-03-06 00:00:00   加入收藏 打赏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邹传伟,北京大学统计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副研究员。2015年起为南湖金服合伙人,出任南湖互联网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和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前沿探索奖)。

3月3日,邹传伟在“清华五道口@迭代区块链创业营”做了题为“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区块链”的分享,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当今市场上对区块链内共识与信任的一些常见误解。现摘要分享如下: 区块链涉及的问题很多,技术的,经济学的,法学的,有人还从区块链谈到政治学、哲学甚至宗教。这些角度都有价值。但区块链要对现实世界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目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或核心障碍)是资产、交易和信息在区块链内外的交互。昨天360 董事长周鸿祎接受《财新》采访时说:“除了比特币类,区块链尚未出现明显的刚需”,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经济学提供了分析这个问题的最合适工具。 我主要分析3个简单常见的案例,谈谈市场上对区块链内的共识和信任的一些常见误解。这些误解例如:区块链建立了一个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而且全网公开,区块链参与者对区块链记录的内容有共识,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区块链建立了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区,无需信任,能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支持很多交易活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如果留心,就会发现这些误解在媒体文章、专家讲话和区块链项目白皮书中非常流行。根据这些误解设计区块链项目,相当于在造“区块链永动机”,想法再好,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第一个案例:比特币粉丝之间的交易模式 很多这类交易发生在暗网上。在暗网交易中,交易平台经常设立第三方托管账户(escrow account)。买方先将比特币打入第三方托管账户,等收到商品并确认后,才通知交易平台将前述比特币转给卖方。大家看到这个模式,有没有想到淘宝网和支付宝?两个陌生中国人在网上交易,需要支付宝居中担保,还可以理解。既然区块链是去信任的,那么比特币粉丝之间的交易为什么还需要第三方托管账户? 任何交易都有两边,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应该说,区块链在“一手交钱”这边做得很好,实现了很有价值的创新。比如,张三向李四转了一笔比特币,这笔比特币交易被记入区块链的同时,张三和李四的公钥的未花费交易输出数量(可以理解为比特币区块链内的账户余额)也同时更新。这一特点非常重要,意味着:区块链内资产被交易时,不会形成结算在途资金,降低了结算风险。 相比而言,在目前的国际汇款中,资金从汇出账户划走直到被汇入账户收到,往往需要几个工作日的时间。因此,张三向李四支付比特币这一过程,无需两人之间有任何了解,就可以在区块链内有保障地进行。这是去信任的真正含义。 但在交易的另一边,李四如何确保张三按时向他交付合格的商品?这就涉及信用风险了。只要交易涉及区块链外的资产,而且这个资产的交割需要物流、时间,就存在信用风险。区块链外的信用体系,完全不同于区块链内的去信任环境,甚至是两个不太相关的问题。两个公钥之间能安全、无需信任地转比特币,不等于两个公钥的所有者在区块链外也彼此信任。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提出,要将区块链参与者有关的信息写到区块链上,建立信用档案,并且是不可篡改、全网公开。不少区块链项目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大家有没有想到,在 P2P 网贷野蛮生长时,行业内关于联合征信、共享黑名单的讨论?(此事目前正在由中国互金协会的百行征信解决)有没有历史重演的感觉?这个问题涉及对区块链记录的内容和共识算法的理解,由此引出第二个例子。 第二个案例:比特币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 比特币系统中,最有名的话恐怕是创世区块中的“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翻译为:财政大臣处于第二次援助银行的边缘)。这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的标题,引起了很多解读。有人看到了不可篡改信息的巨大价值,有人看到了对基于法定货币的金融系统的不满,还有人看到了无政府主义。问题是,这句话到底代表了什么?很多人会说:比特币系统对当时银行救助的共识。这么理解就错了。 按照比特币的共识算法(也就是“挖矿”解的那个数学问题),网络节点主要验证(对技术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不读):1.随机数(nonce)是“挖矿”问题的解;2.区块中的交易在数据结构、语法规范性、输入输出和数字签名等方面符合预先定义的标准。你可以在区块里面打广告,给朋友留讯息,但这些和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一样,不属于网络节点的验证内容。网络节点也不会验证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的真实性或准确性。此外,目前的共识算法(包括比特币共识算法在内),只能验证文本是否一致,不具备语义分析能力。比如,它们不会将“张三给李四 1 个比特币”和“李四从张三那收到 1 个比特币”视为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因此,比特币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只表示与中本聪有关的那个公钥在那个时点上做了这样一个发布,不宜过度解读。总的来说,区块链内的共识,只为确保分布式账本在不同网络节点上的备份的文本是一致的。这个共识,显然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共识概念。 很多人还会说,共识的内涵很窄,没关系,但不可篡改、全网公开的分布式账本总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我不否认,问题是:将区块链外的信息录入区块链,怎么保证录入信息的真实性?回到比特币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如果那句话的发布者没有确保其真伪,仅凭写入区块链远不足以保证那句话的真实性。很多项目用区块链做防伪溯源,就面临这个问题。区块链在食品安全上的应用也是这样,区块链应用只能保证食品的可溯源性,但无法保证食品源头的优劣。 第三个案例:区块链在产权登记和变更中的应用 第二个案例讨论了信息“上链”面临的挑战,接下来讨论资产、交易“上链”中的问题。我记得 2015 年时,数字加密货币和 ICO 还没有今天这么火,区块链最让人激动的应用是在产权登记和变更上,比如在土地、不动产、汽车和主流金融资产(区块链内的金融资产仍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等方面,一些小国都开始试验了,比如洪都拉斯的区块链土地产权项目。当时的流行想法是,因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产权一旦“上链”,就不会被人剥夺,而且产权的历史交易与可追溯查询。很遗憾的是,两年多过去了,这个愿景却远未实现。 这里面有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资产不“上链”,那么区块链只能解决“一手交钱”这边的问题,“一手交货”还要在区块链下发生,这样就回到第一个例子提出的信用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资产“上链”,讨论比较多的方案是用电子凭证(digital token)来代表,就面临两个问题:1.需要一个受信任机构来确保电子凭证与资产之间的对应关系;2.如何既在操作层面,也在法律意义上,确保区块链外的资产、交易与它们在区块链内的电子凭证代表、记录同步更新?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资产“上链”的难度。假设亚马逊改到区块链上运行,你在亚马逊上下单从旧金山买一台电脑到波士顿家中。你下单并付款后,区块链内就出现了对应着现实世界中那台电脑在的电子凭证。亚马逊会跟踪那台电脑的快递过程,于是区块链内就出现了一系列交易记录:电脑从旧金山发货了,然后到波士顿了,最后到你家附近了。但如果没有亚马逊和快递公司的工作,区块链内的电子凭证、交易记录,就只是记录而已。 因此,资产、交易和信息在区块链内外的交互还面临不少技术和制度上的难题。从长期看,我相信这些难题会找到技术和制度上的解决方案。但在目前阶段,区块链更适合处理不需要物流、能实时交割的互联网上资产。

作者:邹传伟
来源:BTC123

文章地址:http://news.btc123.com/news/detail?id=12268

来源: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bitcoin/34716.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