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发展区块链金融,长三角如何建设“四梁八柱”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20-12-10 18:51:20 加入收藏 打赏
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显示,疫情将全球数字化进程平均提前了5年至7年,并认为区块链代表了可持续数字金融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将新兴技术与具有环保意识的商业模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长三角作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地,该如何建设好区块链金融的"四梁八柱",将区域的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学研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监管与投资以及内外循环等,实现有效地系统集成?
公共与许可链同步发展成核心
在疫情倒逼下,公链发展已形成国际共识。从企业层面看,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将领导30家私营部门实体进行数字日元实验。从政府层面看,英国政府宣布将出台稳定币监管建议草案,并就央行是否适合发行以及如何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展开研究;美联储正深入CBDC的研究,希望找出数字美元的内在驱动价值。
笔者认为,具备公链的数字货币,正在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一盏指路明灯。与此同时,公共与许可链互动的格局正在形成,渐渐成为区块链金融"四梁八柱"的支撑核心。我国央行DCEP的公链稳定币战略布局、为商业银行开发许可链的节点,以及公链对许可链的监督,正在形成彼此相互依存共赢的链上金融服务和社区,加速了许可区块链金融与实体金融产品的落地与对接速度。
从区域研发投入看,长三角地区占全国的30.38%,但上海的研发投入分别落后于北京(3.2%)、江苏(5.67%)和浙江(0.66%)。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内循环动力高于其他区域,但上海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投入仍落后于北京和周边地区。因此,长三角区域的区块链金融的"四梁八柱"策略,应围绕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两个维度开展布局。
我们需要改革系统集成的思维方式,加强各种政策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突破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生物技术、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将各种重要资源纳入统一协调集中到高效系统中,形成区域内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金融资本、高端人才、政府部门"上链入云",共同支持与协同向前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比翼齐飞、共同发力。
同时,应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握长三角区域内需优势的战略基点,构建区域数字要素市场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数字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深化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主动构建长三角区域区块链金融与生产网络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如发挥数字技术驱动跨国贸易的增长、释放劳动潜能、提升创新效率和质量。
为此,长三角区域应重塑未来战略,加速数字转型;夯实技术基础,强化创新基因;重塑工作方式,培育未来员工;建立全球视野和包容向善的价值观等,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推动力。
六大对策建议
1、发挥区域区块链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是长三角区域突围的关键变量。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支持区块链金融发展的新一轮社会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核心作用,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重塑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竞争格局,长三角要赢得主动,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重要位置,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促进区块链金融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增强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并发挥竞争优势,畅通区域内大循环与国家大循环对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需要强化区域战略的科技力量,瞄准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生物技术、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体系战略性重构、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探索,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差距。为此,前瞻性基础研究需要压缩垂直管理的传统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的"一业一证"改革方案先行试点,为区块链金融服务与后续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节点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
2、加快布局长三角区域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区块链金融服务体系。
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存在巨大的需求潜力,是加快推动区域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迫切需要采取更务实的举措,补上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区块链金融服务体系"短板",强化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金融服务弱项,激活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研发潜力,夯实区块链金融对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内需基础。
笔者认为,区块链金融服务应扩内需链、促产学研的链上消费需求,强化区块链金融的靶向"双循环"堵点和难点,发挥区块链金融的"扁担效应"。针对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区块链金融服务的关键堵点与难点,区块链金融应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促进解决线下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金融消费"触网"堵点,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短板和瓶颈;激活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中的新要素和新模式,促进优化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高质量的金融供给能力;疏通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外围的产学研等金融消费的关键堵点,让更多高端群体能够享受到区块链金融的服务,发挥区块链金融的关键引领作用,进一步打开产学研空间的消费空间;以产学研供应链、价值链思维,不断诊断和侦测链上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供给与消费的堵点,为加快形成"双循环"的区块链金融作用。
3、加快区块链金融监管的法律机制建设。
建立与商业银行节点运营和服务相适应的代码监督管理机制,是关系到公链与许可链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数字货币正确投放和流动性调控的重要环节,是发挥零知识证明作用并对节点银行行为能否达成共识的核心。
笔者认为,构建公链与许可链监管协会节点,发挥监督和协调社区节点自律性,平衡金融监管权与政府公权力,弥补区块链金融监管真空,发挥监管的民间性、自律性、非盈利性的关键。可编程货币的乐高组合特性,在创新金融的原语组合产品中,增加了节点对产品辨识难度,降低了数字产品应用的便捷性,提升了其穿透性风险和欺诈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提升公链的代码监管能力,同时倡导自愿依法组织社区共同制定章程(规则),约束节点会员的行为,并实现金融节点内部的自我管理,让社区行为愿意为公链的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商业银行节点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种区块链金融信息,如碳权价格、温室气体减排行业指数,以及可编程货币的衍生金融等服务;监督机构节点应对运营机构发表的数据进行客观公正的核查并出具报告,以及制订经济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行为道德规范等。
4、加快节点银行的战略布局。
目前,大多数银行仍停留在传统业务管理的思维模式,不具备提供安全合规的区块链金融与数字资产托管服务能力。在交易所交易、结算、交易执行、记录保存、估值和税务服务等方面,长三角区域银行应通过节点开发,提供更多与传统业务对应的服务便利,强化交易对手的结算风险监测。这需要成立专业部门,为区域企业数字资产的加密托管业务开发、整合现有基础设施等,提供数字资产的保护和监管服务。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智能合约的服务能力,并加快对接央行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DCEP)的公链机制与节点银行的战略布局。
5、构建区域区块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
笔者认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区块链金融发展的核心。未来,应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专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瞄准隐私计算技术、真实性监督机制、智能合约技术、密钥技术以及多元化技术平台集成等低碳核心技术,推动区块链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实现区域节点的机器学习与物联网近场通信协议,并与企业行为数据准确、安全地链接,形成准确的、不可撤销的记录等可持续发展机制。
6、加快形成适应区块链金融的人力资源新岗位培训体系。
笔者认为,为了加大区块链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区域转型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应具备区块链金融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双重人才培育能力。国家应尽快出台具有区块链应用和金融工程操作的职业技能标准、框架和工作要求,以及职业技能标准等级、功能等细则,将许可链开发的分布式账本、隐私密码保护、密码学算法等技术运用的职业标准,纳入职业分类,规定职业标准,形成区块链金融行业工程师、区块链衍生金融行业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金融行业关键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依据。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来源:中国CECBC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blocknews/161714.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