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对话前沿艺术家,在混沌中思辨与实践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21-11-18 00:00:00   加入收藏 打赏

10月中旬,NFT公链项目Flow,在Bilibili直播平台举办了Flow生态二次元虚拟形象福洛娘的首场见面会以及带来了5场精彩的圆桌环节。5个圆桌就当下最火热的话题,邀请了行业内精英领袖、

10月中旬,NFT公链项目Flow,在Bilibili直播平台举办了Flow生态二次元虚拟形象福洛娘的首场见面会以及带来了5场精彩的圆桌环节。5个圆桌就当下最火热的话题,邀请了行业内精英领袖、Flow生态深度参与者、知名投资机构代表等参与。

以下为《前沿艺术家对话》圆桌的文字回顾:

- 主持:Emma, CryptoC 艺术总监

- 嘉宾:William Pucs, THiNG.FUND创始人

Kevin,中国美院上海分院负责人

陈滨,《三体》和《流浪地球》官方艺术家

Danny,加密艺术创作平台Async.art中国代表

视频回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P4y157gA?spm_id_from=333.999.0.0

主持人Emma:大家好。今天我们的圆桌是和4位前沿艺术家,聊聊他们各自在数字艺术领域参与和推动的事情。他们各自都是在当代的语境下发掘思辨和呈现着科技与艺术、思与诗虚拟现实关系的践行者们,所以就首先请 4位和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自己以及目前在数字领域的具体实践。

Pucs:大家好,我是William Pucs,是游戏孵化机构THiNG FUND的创始人,我出生于艺术世家,但是在过去的20年间一直从事游戏行业,直到17年加入了区块链相关的数字收藏品这个领域。目前THiNG FUND 着眼于加密艺术的探索以及游戏的孵化,我们期望的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找到更多具备前沿意识的艺术家,并协助他们作品的成长。

Kevin :大家好,我此前是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负责人,现在转向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媒介与交互研究所任教。最近6年基本上都在研究数字媒体设计与艺术,近3、4年我每年都会做一些展览,关于新媒体、数字媒体,我们学科今后瞄向的其实是艺术与科技,我也会参与到今后上海校区的整体转型,我们在张江高科园区会树立艺术与科技的标签,作为中国美院以后在上海的一个中台,连接我们杭州的整体的大的艺术资源。

Danny:我是Danny,是Async Art的品牌大使和亚洲市场负责人。我自己的背景是传统艺术。我接触数字艺术是刚毕业的那几年,当时我在一家游戏公司做创作,在2020年春末,我先以艺术家的身份加入Async Art平台,然后成功售出了我第一幅的可编程艺术品。那时是被可编程数字艺术这个概念所吸引。

然后我在制作那部作品的过程中,跟Async Art团队一直有保持比较密切的沟通,有具体讨论怎么样运用他们的工具来创作,然后哪一些制作概念会更有意思,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差不多一年以后,我就正式加入了他们的团队,然后现在是专注在跟画廊艺术团队、画家、拍卖行和一些艺术活动在合作。然后同时我也是负责帮助那些跟我一样来自传统艺术背景的艺术家们,帮助他们把他们作品制成可编程的形式。

陈斌:大家好,我是陈斌,一名航天太空风格的创作者,我也算是艺术世家,因为我的父亲特别喜欢画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我大学的学科是城市规划,后来是自己转行做了这个行业,目前正在跟刘慈欣老师进行《三体》、《流浪地球》的合作,这次很荣幸可以跟大家一起学习沟通,希望可以这次聊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主持人:在现在的数字艺术领域,艺术家的角色比以往更为重要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能是未来文明的创意者、造物者和规划者。同时我觉得他们也是后人文主义社会实验的推动者、人类存在意义的反思者。大家是如何理解数字艺术和自己作为数字艺术家,或者正在从事数字艺术行业的身份?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数字艺术是好的,可以被叫做好的数字艺术?

另外现在大家热议的话题是对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是否在数字艺术领域也发生了善变,传统艺术和加密艺术会产生怎样的碰撞,请各位老师聊一下自己的想法,请 Kevin老师先说。

Kevin:我先抛砖引玉。我们创新设计学院对现在美的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其实是在艺术与科技的大学科的背景下面,我们认为整个设计学科今后都是在艺术与科技的领域下。也就是说我们在科技算法,包括新材料这个角度去探讨未来设计的各种可能性。

我们研究所近五六年的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呢,前段时间我们是在研究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包括做的展览都是探讨视觉形式的变化、科技的应用,包括我们自身的设计的一些延展或者场景的一些应用上。因为创新设计学院两年以后会有一个大设计学科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在思考的是混合现实世界是未来的走向,也就是现在大家热议的元宇宙,元宇宙可能更容易被大家所熟知。

元宇宙这个词我们上次跟某AI公司创始人也在聊,我觉得元宇宙只是未来混合现实世界的暂代称谓,未来它不一定叫元宇宙,但它肯定是混合现实的状态。包括最近的《失控玩家》的电影以及圣诞节要上映的《黑客帝国4》都是在描述我们未来混合现实世界会是怎样的变化。

整体上说,我们研究的是未来数字化的世界、现在世界里的数字资产营造、设计学科的变化以及人类生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等,这些是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对象。今年我策划的两个展览,一个是在PSA的双年展第二部分,一个是在人工智能大会美术馆的展览,其实都是在研究元数据在当下我们能够猜想的各种可能性,这个是我们最近的一些研究。

陈斌:刚才的老师聊得很棒,我觉得他把每一个观点都说得非常详细,因为我是一名创作者,我喜欢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创作,所以说新型艺术对于我来说冲击上可能只是表面上,然后包括刚才老师说的他们对元宇宙的理解,包括虚拟现实的一些一些理解,可能在我看来它是一个表面的,但是未来人类一定需要突破自己。

首先第一点就是想象力是需要有基础,如果说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再创造出多么美好的作品,最后也是没有办法让人认可,这个载体是很关键的。过去的传统艺术小部分人群是这些载体,但是未来我们这些载体是不存在的,可能是换了一个说法,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当然作为创作者,我希望有这样新型的艺术形式出现,因为需要有这样的形式去支持这个行业,继续走下去。

Danny:我们很欢迎所有有创造意图的人来用我们的工具,我觉得这个工具的开发就像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人类的能力进化,我们的工具也要进化,最原始的艺术形态是洞穴壁画,这是当时人们可以得到的材料和可以作画的表面,然后来抒发他们的所见所闻。

我们进化以后,艺术的绘画媒介也在进化,有发明油画,到今天我们发明电脑,可以让电脑程序产生艺术品,我觉得与其说是碰撞,不如说开发是一个添加,他让用电脑软件做出来的画作变得像我们之前说的传统艺术一样,是有价值可以收藏的,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艺术家们带来灵感,这样就推动了艺术的进化,我自己的心目中,好的数字艺术还是要有特别的概念和优秀的工匠技术,然后要看它是不是巧妙地运用了制作工具,不管是用电脑数字形式,还是用一支画笔一些颜料,你要确保能够很好地运用的这些工具,这是我个人的意见。

观看之道会慢慢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可编程艺术加入后,可编程艺术给艺术品带来了更多的功能和实用性,这一项是传统艺术不包含的。

Pucs:实际上刚才其他三位老师的问题中有一点很有意思,当代艺术到底代表什么? 我会从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角度来分享。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来观察一些现象,并且得到一些结论。

第一,我们的艺术史可以简单或者说相对简单的概括成万年前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原始艺术。然后一直到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前期一直到19世纪末的古典艺术,包括了17世纪初的法国后古典时期。一直到1916年开始,由杜尚开辟的现代艺术的运动,一直到约瑟夫·博伊斯他开创的后现代艺术。一直到83年,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当代艺术,对于当代艺术也好,现代艺术也好,它这条分界线其实是非常不明确的,有很多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的诞生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类经受了两次战争的创伤,一战诞生了达达主义,二战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导致人类开始拥有能力去用极致暴力去掠夺。所以对于我们的社会、国家的领土关系,文明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终于有一种能够直接把你这个拥有意识的人从世界上抹除的这样一个强权。所以学派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对这种强权,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

那么还有一种比较新的分类观点更简单粗暴,就是21世纪以后就是当代,这个更多是从画廊的角度出发,更容易去分辨出什么样年纪的人,什么样的年龄层的创作者从属于哪一代。但从我个人来说,受启发于这些文明和艺术之间的这样的一个高度的关联性,我比较倾向于从社会的意识形态上面去划分,刚才说到三个时代,当代艺术我认为它的诞生背景在于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所以可能更接近,于是在二战之后,但并不仅仅是对于战后的反思,它更多的是在于原本封闭式的文明系统、强调地缘政治的文明系统被信息革命所打破,我们接受的信息也前所未有的增加,尤其作为个人独立的一个自然人,我们思考的方式,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空前的丰富。

因此东西方意识形态第一次在个人层面、群体层面都得到了冲撞和融合,这或许是当代艺术的创作土壤。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称当代艺术叫现当代艺术。这里诞生了很多激进的想法和实验,当代艺术家也不仅仅是在记录这个时代,他在使用新的技术、语言还有手段、创作工具去表达再现,甚至是改变我们的世界。抛开这些运动艺术的运动、名词、这些繁复的艺术,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种艺术的演进,包括画面、旋律、文字、代码,大家始终都在探索自然世界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艺术家们从感知外界到反观内心,又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塑造这个世界,这一点一直以来都没有变过,只不过我们的创作的媒介渠道和工具发生了改变。

刚才您提到了善变的这个词汇,善变是蜕变、是严谨甚至是核聚变,它时刻都在发生,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本身就处于善变的过程中,当代没有统一的原则,至少现在没有。我想举个例子作为收尾,每一个艺术家其实是一面多面的棱镜,过去在古典时期的时候,艺术家是一个镜面,它反射出这个是它作为一面镜子来反射出这个世界。到了印象派时期的,它是一面凸透镜和凹透镜来捕捉这一个瞬间。但是到了当代艺术,艺术家变成了一面棱镜,有多个角度,将世界的信息输入之后,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折射出完全不一样的、具有独特视角、经过艺术家个人的结构和重组以后的新的世界。那么一般意义上的美或丑可能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也许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局部所表达的信息。当代艺术家在通过自身这面棱镜创作出来的这样的不同的信息,或许正是多元素多元的世界的一种复杂性的体现。

所以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的是在艺术家经过信息处理,在获取到了来源不同的信息和文化意识之后,经过自身的加工向外输出的作品和意识观念。

主持人:好,谢谢Pucs老师非常精彩的分享。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包括老师刚才跟讲的艺术史上的转向,每一次转向都是跟技术在当时的变革无法分开的,比如说摄影术可能导致了绘画转向不再以寻求模拟自然和真实为基础,包括杜尚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向,包括后来的博伊斯,所以我们在从事数字艺术领域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发问,比如说目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视觉嘉年华,本身严肃和思辨性的作品现在可能慢慢浮现出来。

基于此,我想问这个问题,传统艺术和加密艺术的碰撞会碰撞出什么?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接下来请各位老师分享,你们从事不同的事情,所以想单独问一些跟你们自身从事的事情发展比较紧密的问题。

Kevin 老师本身是做偏研究的工作,所以我们先从理论的高度来讲一下,Kevin老师您也提到了您在策展,我们知道有十三届上海双年展,还有您在人工智能大会策划的一个叫《元相差》的展览,在这个展览我觉得题目就很有意思,能跟我们首先解释一下刚才我提的元的问题,相差这个名称又代表了什么?

我看到您的展览里说,元的构建,它的混合现实世界产生的相差是未来数字世界文化和身份的关键路径。所以我很好奇。您能再详细阐述一下吗?您也觉得它是未来元宇宙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所以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的意义具体是什么?

Kevin:好的,我大致讲一下我们的思考,不能说一定准确,只供大家探讨。

我觉得艺术家在现在艺术与科技的背景下,感性认知是我们的强项。今年元宇宙是非常热火的一个话题,我们周边很多展览都在描绘混合现实这个世界的未来憧憬,其实是这个猜想其实并不新鲜,最近几年包括Facebook的老板也在说我们未来的方向是元宇宙,然后大家都开始知道这个未来混合现实可能其实已经可以摸到了。其实人工智能60年前就就发明了,但是到这两年才开始做,我们艺术界也说人工智能艺术可能是当代艺术边界的拓展。其实加密艺术也好,人工智能艺术也好,它可能是在当代艺术路径上面的新变化,边界的拓展可能会变得非常快,今天我们经常会说边界可能马上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无限可能性到底存在于哪里,或者说是什么促使他成为无限可能,我们今天就在讨论说这个元到底是什么,这个Meta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刚才主持人Emma也在说,在希腊语里它就是beyond超越,元是超越的意思,但是从物理层面来说,元宇宙的构成其实是因为大数据到一定程度后,元数据的产生所构建的一个基础状态,也就是我们去研究人的数字身份,我们经常会说的数字资产可能是未来的数字遗产等,它最终都是建立在元数据的状态下,所以这个元数据构成整体的它所产生的虚拟社会或者虚拟网络世界的最根本的意向,它会产生更多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们用相差来解释的话,和人的意念一样,可能有无限种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以后的我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可能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在虚拟社会创作、开会、上班、赚钱,任何的交际全部可以在虚拟社会里面,现实社会跟混合虚拟社会的区别没有那么清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的生存空间也会被拓展成拥有无限种可能性。

所以我们现在在研究的,包括我们教学里面所探讨的,比如说数字资产的研究到底是怎么建立的,数字社会的价值体系应该是如何呈现的,包含今年很热火的虚拟偶像、虚拟形象的构建,虚拟人的构建。现在在美国已经有人宣称生成了第一个数字人,到底怎么样才能说构建成一个真正的数字人呢?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像人工智能现在还在初级阶段,它还没有生成真正的神经网络,它的自主意识不知道多少年以后会产生,但是现在肯定是没有的。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通过我们的探讨研究,若干年以后,它会产生我们想象中、猜想中的状态,现在所做的研究其实都是在为未来的可能性做一些探讨。这些探讨从我们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是会觉得这是一个更偏向于感性的这样认知和实验,也就是我们现在以教学课程设置的更多的一些内容方向。我们最近几年也是通过展览的方式,国际会议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当然像现在这样的圆桌其实我也参加了好多次,我有个朋友他正在做数字资产的构建,是一个创投项目,数字资产如果一旦形成,他应该是我们国内比较早开始做数字资产的这样一个构建状态。

其实包括跟THiNG.FUND的合作,包括我们现在加密艺术很多数字收藏品的展览拍卖后续都会进行。我们马上会成立计算艺术室和联合实验室,计算艺术实验室我们会去更精准地瞄准人工智能艺术还有生成艺术这些比较前沿性的研究。后续很多展览,包括明年我们在规划的在张江科技会堂会做艺术与科技的国际性的大展,这个大展可能会更多的探讨这些问题,到时候可能也会欢迎大家来参与这样的活动,

主持人:好的,谢谢Kevin老师,我们也觉得整个的宇宙需要你们这样的研究者积极参与进来,社会学、哲学这些人文学科的学者都要参与进来,它才可能推动更快,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未来的探讨,这些是非常必要的。

您也谈到了人工智能,包括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意识,大家熟知的《西部世界》美剧里面也讨论了这件事,想请陈斌老师聊一下您作为艺术创作者这样一个身份,尤其您又做了像《三体》和《流浪地球》这样科幻未来题材的视觉创作,您认为用AI生成数字艺术这件事情,对人类的创作力算不算是降维打击?

陈斌:刘老师把《三体》还有《流浪地球》创造出来之后,“降维打击”现在也是非常火爆。但从我的观点来看,因为我是创作者,我跟三位老师不同,他们可能是思考的更多一点,我是属于创作的多一点。降维打击在我的理解上只能存在于架空当中,从字面上来讲它是有维度的,如果说你想去跳跃维度打压,你是要跳跃时空,他们需要在恰当的时间之内完全接洽在一起才可能实现这样的事情。就像星际穿越里面展现出来他跳到五维的空间里面回到他的过去。所以说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如果说真的发生了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酷的事情。

我理解的人工智能,因为我小时候看了很多科幻电影,第一部看的科幻电影就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我觉得那部电影小时候看可能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片子,但是现在看出你会觉得非常细思极恐,因为整个片子都在讲人类如何创造出一个想去压榨他、控制他,还不允许让他超越自己的一个机器人种。

其实人类一直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就像刚才Kevin老师讲的,他说Meta在希腊语里是超越的意思,但是在我的理解它是进化,像我刚才说的,他们一直想进化出一个比自己还要强的超级人类,但是目前为止我觉得很难实现,短期来讲的人类需要技术的支撑,还有知识的普及,这一点上来看是很难的。

再说数字收藏品,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是我觉得这也是未来的趋势,就像最开始说的,它也需要载体,载体方式不同,它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之前我看了一篇关于Pucs老师的报道,其中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慨,他说加密艺术的思想根基是人类数千年来的社会思考,我觉得他这句话说的太棒了。

首先就是所有的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其他学科融在一起,你没有办法估量它的内容有多么庞大,但如果通过艺术手段把它实现出来,那是一个特别酷的事情。我是正在参与刘老师《流浪地球》还有《三体》创作的时候,会发现刘老师他的创作根基其实就是一句话,那就是所有创意的结合。我觉得所有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很大的创意,但是没有办法是把它们揉捏到一起,可能就是思想没有办法同步,我觉得未来艺术可能更多的可能是让思想同步,而不是说大家在一起的视觉上的同步 ,这那么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好的,谢谢陈老师。陈老师提到了Pucs的那句话,Pucs你作为THiNG.FUND的创始人跟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这句话具体要如何理解。我们也知道 THiNG.FUND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服务,具体是怎样协助艺术家来拥抱加密艺术的呢?具体的合作方式是什么?

还有一个问题是THiNG.FUND在Flow Fest上首次发行了俱乐部徽章NFT,可以聊聊这些俱乐部的NFT的设计用意和意义吗?

Pucs: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一定程度上源自我对于数字和加密艺术的理解,我其实很想引用并且改编凯撒大帝的那句话,就是凯撒大帝原来说过:“Veni,vidi,vici。”意思是:“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那但这里我想改编它成为叫“Veni,vidi,senti。”Senti在拉丁语里面是感知、去体验、去享受的意思,或者说是体悟,我们非常希望在通过这样的活动,通过我们THiNG.FUND的孵化,能够给成为艺术家们了解数字世界的桥梁,请他们和我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的对话中,在意识形态上面有新的认知,去体验这种数字和物理世界相互融合的过程。

因为刚才Kevin、陈斌老师也说到,其实数字世界和传统世界本身它是有一定的结合关系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大方向是我们正在经历人类意识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迁移的过程。许多艺术家不管是来源于传统世界的艺术家,或者是源生自加密世界的艺术家,我们发现他们都有捕捉到这样的信号,但是很多时候可能不论是创作的工具也好,或者说是当前的整个社会环境也好,我们还是会一定程度上是处于站在物理世界看向数字世界的这样一个阶段。

但是这个数字世界为物理世界的赋能,它产生的新的维度的扩张,我们人为制造的信息也好,图像也好,二手的再加工的符号也好,声音也好,都是逐渐在成为当代人,正在认知世界,去了解这样一个综合现实的一种新的信息来源。那THiNG.FUND实际上是在做这件事,就是为艺术家们去提供这些观点和信息,他为艺术家作为参考,然后邀请不同的艺术家,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不同专业的艺术家,来共同为新生代的前沿的艺术家去提供帮助。

另外THiNG.FUND的顾问团体中,有包含目前在世的最老一辈的艺术家,非常知名的艺术家,那么也有当前是中流砥柱的中生代艺术家,同时也有像陈斌老师这样的青年艺术家,我们将这些艺术家汇拢在一起,使不同来源不论你是科班出身,还是来源于社会还是数字世界原生的native土著,那都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到艺术创作过程里面。

同样在数字世界里面,就像刚才被提到的,人类文明形态正发生惊人的改变。

原本的这种闭门式、冥想式的创作方式,或者说是反观自身的创作方式,正在被新的形式冲击,它是否会融合或替代还不好说,但社区去直接参与到创作过程,或者说观赏艺术的人、体验艺术的人去参与到艺术创作过程中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THiNG.FUND之所以发布我们的NFT形式的俱乐部徽章,也是希望从这个角度出发,让艺术家们和参与艺术创作的各行各业的人,能够从意识形态上面,人文的内涵上面,技法表现上面,社会的影响的多个角度去一起参与到技术作品的分发和展示以及收藏,这是参与艺术创作收藏和认同的一种品质凭证。

那么持有俱乐部的收藏凭证,意味着你就成为了THiNG.FUND艺术团体的一员,你可以伴随着艺术家一起共同成长,并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去收获艺术的喜悦与美好。

同样的更多的实质的落地的特权,也包括比如说艺术家,我们孵化艺术家的优先的空投的赠礼,同样还有想获得我们Thing.Fund本身的一些限定藏品,以及包括像贵宾身份参与到受邀参与到线下或线上的一些活动事件中,那么这些可能都是相比这种身份的认同和圈层的紧密绑定关系,以及和艺术家直接互动来说,可能相反它更次要一些,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Pucs老师,您刚才讲到我们对于时间性的理解,可能由于加密艺术这件事发生了改变,比如说我们的现在其实是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建构,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您刚才讲到了在THiNG.FUND里面,这里面有老一辈的艺术家,也有新生代的中流砥柱的艺术家,也有非常青年的可能是刚毕业的艺术实践者。

我想问一下Danny老师,因为Async Art是作为一个对艺术家来说使用的工具来讲,比如说鼓励从传统的艺术领域向数字艺术探索的艺术家,其实有很多人,比如CryptoC在做像Art Blocks这种生成艺术项目的课程时,很多传统艺术家其实也想做这种作品的愿望,那么这种情况下可能他所掌握的工具就非常重要了,那么能给我们讲一讲基于 Async Art上面可编程艺术的具体的运作和价值来源吗?

以及你们最近有没有什么比较有意思的新作品跟我们分享以及一些新的平台的功能?

Danny:好的,其实Async Art平台上的制作工具非常简单,我们的艺术家不需要懂任何编程或者代码就可以创作、可编程。不光是视觉艺术,我们还有音乐这一块,这两个工具都是非常容易学习的。

我就先讲视觉,因为音乐是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一块,所以今天我就先讲视觉,视觉是一个用master(主图)和layers(图层)组成的一个系统,类似photoshop它的制作原理就是运用图层layers它的堆叠来组成 Master的主图像, master和它所有的layers都是特别的NFT,都可以被不同的藏家拥有,所以一部作品可能会有一个以上好几个不同的藏家,这是跟传统艺术就是它的不同的一个地方, master它会根据它各个layer来决定目前的外观 ,layers的拥有人可以有发出指令,然后让图像变化的能力。当然这些变化是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就设定好的,所以并不是说收藏家就可以随便进去改变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家预先设定好的范围,然后让拥有人在里面就是做出他想要的一个表达。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一幅画它的背景有天空,然后艺术家可以把天空的这个部分分成一个单独的layer,然后这个layer可以给它创作三个不同的状态,比如说有晴天,有下雨或下雪,当收藏家买下 layer的时候,就可以随时下指令让天空的图层去变换。这个变化也是立刻会显示在主图像上面,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不管你在世界各地这样一幅作品,它就会千变万化,有的时候可能它是晴天,有的时候是风雨交加,就给这个作品带来了很多不同的好像拥有了灵魂这样子的一个感觉,他的价值来源我就分三个部分,主要的三个部分,一个是它有完整的溯源,然后它的永久性和它的可互动的编程能力。

完整溯源指的是一件作品,从它可以一步一步的追溯到它诞生的时刻,包括他原创作者的身份也是可以得到验证的。然后永久性指的是可编程艺术,它的指令存在区块链上面,它的图像可以存在云端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脑的硬盘上面。这样一来任何灾难或者是任何的 risk都不会对这个作品造成损害。

那可编程作品它的互动性还意味着它可以完整的记录这个作品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所有的变化,就是我刚刚说的这些layer变化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面,哪一位厂家在什么时候做了哪一个变化,然后其实这部分的作品历史是无价的,以前是从来没有被拥有过的,我们现在可以拥有它。

最近的作品,我想要聊一个音乐作品,我们上周有出一个比较大型的可编程音乐叫MozartBeats然后他的作品是基于莫扎特的小夜曲,它是用最顶级的维也纳交响乐团,还有斯特劳斯乐团的成员来演奏的,他探索了古典音乐和可编程NFT技术的交集,然后它也有它自己的封面艺术,就是它结合了音乐和视觉艺术。

它的封面是由Mankind,也是一位元老级的加密艺术家创作的,然后它这个曲子是有4不同的音轨,音轨的概念和layers的概念是一样的,就是这4个音轨叠起来就变成主曲的旋律,然后是有2个小提琴的音轨,1个中提琴和1个大提琴,然后每个音轨又有5个变化,所以算一下它大概会有600多个不同的混音,所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作品。

它这4个音轨结合的时候,音轨的拥有人可以自己去调整它,所以它又可以个人化制作,又是与小夜曲原作紧密相连的,然后它的封面艺术、mankind的艺术品,它会随着音乐的不同混音效果去改变它的视觉效果,所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作品。

然后我觉得最具历史性的是这首乐曲不但有线上的发布,它还连带了一个在古典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个线下的音乐会,然后这个是这周刚刚发生的,音乐会上面有古典音乐界的各路名人和媒体,然后他们都去了那里,礼拜四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见证了历史与前沿科技结合的这一刻,对这是我们最近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作品。

新功能我想要聊两个,一个是我们的音乐作品,目前视觉作品还没有,但是音乐作品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信用卡,所以这样方便大众去收藏这些所编程的音乐作品。然后另外一个是我们有最近推出我们工具的2.0版本,然后它上面有加新的模板,有人工的编程模板,然后还有自驱型的编程模板,就是给创作家更多选择去制作他们的作品,这两个是比较有意义的新功能。

主持人:好,谢谢Danny,刚听你说的新作品,我觉得真的非常有意思,有一种和历史上我们崇敬的那些伟大思想或杰出的艺术家对话那种感动。然后我觉得如果莫扎特本人知道这件事,可能也想跳出来参与一下二次创作,所以您刚才讲的Async Art的这种工具的它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其实是对传统艺术家走向 Crypto Native的这种或数字艺术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依赖于这些便捷的工具,也会包括你刚才说的,它会给创作带来某种个性化,我觉得是非常意义重大的事情。

这个也是鼓励有一个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巨大的鼓励。特别开心听到你的分享,我们今天的时间好像也差不多了,各位老师都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分享,包括Pucs老师可能还有Kevin老师,你们各位已经把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然后拉到了一个很形而上或者很高的一个维度了,所以我这里再下来一点。

扣住加密术本身来说,因为从数字的角度来说,数字和虚拟的存在已经早已不再是只限于屏幕的一个界面了,它现在已经是现实的一部分,是我们构建包含着未来时间的现实的一部分,它也当然不在于现实对立了,所以整个加密艺术对艺术圈的创造收藏消费当然无疑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解决了传统艺术品真假和传承有序的问题,让艺术家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拥有画作的一些收益权,并且最终会基于创作和版权的所有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刚才Danny老师提到了音乐,除了音乐,可能所有这种创作类的这个领域都可以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到NFT的市场上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也会带来生态会非常健康和快速的成长,也会释放出新的能量和潜力,然后得益于各位老师这种不同实践的努力,我相信生态也会越来越好。谢谢各位老师,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来源: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blocknews/277302.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