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数字人民币全流通发展的三个指标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22-03-30 00:00:00   加入收藏 打赏

自试点推广不断拓展以来,数字人民币接续取得进展,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生根,更广的应用范围推展,距全面流通数字人民币越来越近。数字人民币大发展的未来图景越来越清晰明确

自试点推广不断拓展以来,数字人民币接续取得进展,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生根,更广的应用范围推展,距全面流通数字人民币越来越近。数字人民币大发展的未来图景越来越清晰明确,相信不远的将来,即迎来政策意义上的数字人民币全流通,那么,在市场方面如何衡量与推进数字人民币全流通后的进展呢?大体来看,主要有三:

第一,数字人民币全流通的场景覆盖率

数字人民币的流通试点,即旨在形成并拓展其流通支付的场景覆盖,应当说,重点在于零售方面,也就是说,重点在于小额支付方面。所谓的大额支付,即批发支付方面,尚在其次。这样一种安排,是符合货币流通历史经验的,即新的货币样态须率先在小额支付中落地生根,才有可能推广到大额批发的流程中来。

具体来说,所谓的小额支付,主要是指商品零售或相关服务,主要涉及的是个人及居民家庭部门;所谓的大额批发支付流程,则涉及到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核心是复杂的账目流程及相关会计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流通的两大类场景:对私(零售)场景和对公(批发)场景,数字人民币全流通自然要覆盖到这两大类场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数字人民币对公场景的全覆盖。

众所周知,在我国私人数字支付平台成长迅猛且极为发达,主要是其在零售数字支付方面成绩斐然。然而,在对公场景覆盖方面,数字支付确存在“天然的短板”。原因在于,对公支付的政策法律安排上完全基于银行支付流程,现金、现钞或非银行支付手段都受到严格的管制,违反管制的风险极高,法律代价颇重。虽然,数字支付平台接入了企业部门或政府机构,但是,这只是数字端口的介接驳,并非是企业或政府机构能够适用数字支付手段。具体来说,法人机构具有接受不了来自个人数字支付的端口,以接收数字支付的指令,之后,即进入银行支付流程。也就是说,法人机构只设立接收数字支付指令的端口,事实上并为不开立数字支付账户,更无法做到自身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其他机构,法人机构都无法作数字支出安排。

数字人民币解决了这个问题,法人机构可以开立数字人民币账户,并可对个人或法人机构作数字人民币支付。这是数字人民币作为数字法币对于数字支付体系所带来的根本性变革之一。正因如此,数字人民币真正打开了“对私+对公支付的全场景”,数字支付才得以进入全流通时代。

数字人民币覆盖对公场景需要在技术上作出相应的安排,同时,还需要作出一系列的法律安排和制度规范的适应性调整,以应对从银行支付到数字支付的转变或过度;其中,财务规范及会计规程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说,数字人民币全流通下的场景全覆盖,既须要实际应用的实践过渡,还需要充分有效的技术保障,更需要制度规范的跟进与调整。

现实地看,不同货币样态的流通领域或有差异,一方面是实践活动的现实选择,或市场的决择,另一方面也是制度规范的有效设定使然。数字人民币全流通的场景覆盖,并不是完全基于对于既有支付工具或流程的替代,也不是完全基于对既有场景的完全挤占,而是有效的导入,使市场作出自由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数字人民币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新场景,经济社会也将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应用。因此,完全用既有支付场景的数字化覆盖率来衡量数字人民币的全流通,是不全面的,甚或是片面的。

第二,数字人民币支付的笔次与频次

相对来说,场景覆盖率是某一个时间区间上的静态观察,考量数字人民币全流通的体量规模,还应关注其动态的指标。支付笔次与频次的拓展与分布变化,是数字人民币全流通后的重要观察指标,其标志着数字人民币的活跃程度。

简单地看数字人民币的支付规模,即支付金额,是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的。特别是在小额支付先导的阶段,支付金额甚或是不重要的,主要看的是支付笔次和频次。既有数字支付平台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关注。数字人民币支付笔次与频次的绝对增长,增长的速度等,都是非常值得关注与参考的指标;同时,还需要横向地作出比较,即与可替代的银行支付相比较之外,还须与既有的数字支付平台的交易笔次或频次作出比较,不仅要看绝对数额的变化,还要看成长性,看变化趋势,及结构分布。这些对于进一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适用拓展意义重大。

我们注意到,在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场景选择中,那些发生小额大笔次、高频次的场景往往成为重点,比如公共交通等,这就表明数字人民币推广适用的重点或突破点自应立足于解决现实经济社会中的支付“痛点”或“脆弱点”,以广泛、深入与扎实地推进货币支付与流通体系的数字化,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数字化水平、规模与强度。

中国社会经济体系的现实特征在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城市化进度迅猛,数字化需要数字法币强有力的创新性支撑,且伴随数字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人民币支付笔次和交易频次不仅必须满足这一趋势,更待前瞻性地推进与引领数字化的变革与发展。

第三,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及其来源

从法律上说,数字人民币是一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是区别于银行人民币的“旧”形态而言的。从技术上区分两者,是专家与技术人员的优长,对于更广大的使用者而言,新旧货币形态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账户体系:数字人民币账户与银行账户。数字人民币全流通的根本性大发展,还是要看,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规模的总量与增长。这一指标反映出货币体系数字化后的基本格局与走势。

如果没有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在总量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或冲击,数字人民币全流通作用于货币体系全面变革的势能与动能就都是不足的。数字人民币场景覆盖、交易笔次和频次的大幅跃进,一定会反映到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的迅猛增长上。但是,单纯依靠这种需求拉动所带来的余额需求增长是不够的,必须适时地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拓展的“新”来源。

当前,个人使用数字人民币,在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并开立账户后,通过绑定的商业银行账户,将部分银行账户余额划兑为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余额减少,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增加,根本而言,这一来源是数字人民币使用需求拉动的。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需求,就不会发生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的增加。那么,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数字人民币使用的便利性等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在数字人民币试点阶段,这一需求拉动余额增长模式是对的,也是必须走得通的。在全流通之后,需求拉动模式就显不足了,需要引入“供给推动”的模式。

具体来说,是使居民家庭部门的货币收入部分更直接地转化为数字人民币收入。现实地看,最为直接地来源是财政支出的数字化,即对于落实到个人账户的财政支出的部分,渐进推广采用数字人民币,即可直接增加居民家庭部门的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来源,其中包括:公务员工资、医疗报销、住房补贴,等等;企业部门在支付员工薪资等方面,也可渐进扩大采用数字人民币。另外,行政性收费、罚款,计税缴税等方面也可渐进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以拓展需求场景相配合。

应当说,依赖零售商品与服务来导入数字人民币的应用需求是正确的与可行,完全依赖此类需求拉动是动力不足的,需要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全面进入、联动起来,共同推动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的累积与拓展。全流通不仅意味着需求拉动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应用,更意味着供给推动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使用。(完)

查看更多

来源: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blocknews/312901.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