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元道:通证视角下的区块链创新路线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18-02-28 00:00:00 加入收藏 打赏
通证和区块链也要建立技术栈
孟:元道先生,上次我们谈到,通证必须运行在区块链上,否则可信度不足。但是现实情况是,区块链作为一个技术基础设施,实在是太烂了。前一周的Cryptokitties 不过是一个小游戏而已,就把整个以太坊拖到要死。这样的基础设施用来支撑我们所憧憬的那个理想的通证经济,有点太不靠谱了吧?
元:的确如此。目前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在技术指标上与运行通证的要求距离太远,这也成为今天区块链行业里技术创新的焦点。你去看新冒出来的区块链项目白皮书,哪一个不在交易性能上做文章?我们都知道比特币的理论最高交易速度是 7 TPS,以太坊是25-30 TPS,而今天的这些白皮书,低于1万TPS 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其实在基础链上提升交易性能,在技术上挑战极大,没有点绝活根本不可能,所以现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这里隐含了一个逻辑链条,就是我的技术先进,所以我速度快,我速度快,所以我的币未来会很值钱。
当然,因为现在白皮书吹牛皮吹得大,所以很多人在质疑,你的技术真的够先进吗,真的能跑那么快吗?质疑这个逻辑链条上的前提。
但是从运行通证的角度,我倒要退一步,质疑整个逻辑链条。如果通证的主要价值在于以新的方式组织社会协作,那么一个通证的价值,难道不应该主要取决于它的社会资源组织动员能力吗?难道不应该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系统和激励机制设计吗?难道不应该主要取决于它丰富的应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吗?难道不应该主要取决于它的用户数量吗?这些点,没有一个是必须与某一个特定的链绑在一起的。甚至应该说,一个真正有用、好用、值钱的通证,长远来说一定不能跟某一个具体的基础链绑在一起。这就跟优秀的手机应用,比如微信、支付宝、今日头条,绝不应该是特定于某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的,更不能因为你要做一个微信,你就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我要做一个今日头条,我就开发另一个操作系统,要跑 20个 App 就要在腰上别 20 台手机,这不是有病吗?但是现在很多区块链创业项目还是这个逻辑,我要在某个领域里发币,所以我就要做一条单独的链,然后我这个链如何如何先进,云云。
孟:同意您的看法。虽然现在的币市上,还有不少项目这么定位,也还能获得一定的支持,但是,我认为这种烟囱式的单一用途链,即将过时。也许你的技术真的有独到之处,也许你真的比比特币、以太坊快几百上千倍,但是仅凭这一点想建立一个繁荣的产业生态环境,太难了。这就好比你今天写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宣称比 iOS 和安卓块100倍,你认为这样就能跟它们一较高下了?恐怕是图样图森破了。
我看到新的一些通证项目,直接基于以太坊或者其他的基础链,甚至有些通证在以太坊上发行一部分,在 Waves 上发行一部分,或者今天发行在以太坊上,未来会迁移到 EOS 上,也可以迁移到即将发行、具有跨链和跨平台(Multi platform)的柏链上(Palliums)。其实这就意味着通证跟基础区块链的脱钩,这种脱钩就使得通证和区块链出现了一个分层的问题。
元:我们做 IT 和互联网的人,对于分层的概念最熟悉不过了。层是什么?层就是对下面细节的抽象和隔离。比如在企业业务系统中,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是一层,中间件是一层,应用是一层;在 Web 应用中,从下至上分别是数据层、业务逻辑层、Web 层、展现层。这一层层的技术堆起来,就形成一个技术栈。技术栈上层的技术完全依赖下层提供的抽象来开发,不要跨层,不要绑死在某一个具体的下层产品和实现上。这可以说是整个 IT 产业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思想。
孟: 通证和区块链也一定会形成一套技术栈。
元:一定要。问题在于,这个栈会长成什么样?这个栈的样子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你要在在这个产业里怎么干。
烟囱、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沙漏模型
孟:通证和区块链的技术栈会长成什么样?
元:两种可以接受的模式,加上上面我们批评过的那一种不可接受模式,一共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就是我刚才批评的烟囱模式。每一个行业、每一类应用做一个链,各行其道,各有各的吆喝,彼此之间难以沟通。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业态,也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种模式是苹果/安卓模型,就是很少的几个寡头基础链势均力敌,每个链都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生态,通证是这个链的一部分。如果你做一个通证,又不想绑死在一条链上,那么你的通证也好、DApp 也好,就要针对每一条链都要做一套,形成跨链。这跟移动互联网上 iOS 和安卓双雄并立的局面很像。
第三种模式就是互联网模式。要知道,互联网协议标准不是哪家公司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商战成王败寇的结果,互联网协议是 IETF 这样一个非官方组织,以非常民主有序的机制,自下而上讨论出来的。只要你遵循这个标准,你就可以成为互联网协议栈中的一个成员。特别要指出的是,互联网的协议栈中,有一个细腰,就是说下面的协议有很多,上面的协议也有很多,但是在互联层,只有一个协议,就是 IP 协议。这就是整个互联网协议栈中的细腰,也因此互联网协议栈被称为“沙漏模型”。
互联网协议的沙漏模型
如果区块链技术栈最后长成互联网模式,那么就需要在区块链与通证之间加入一个跨链通讯层。而这个跨链通讯层,就是区块链的沙漏模型当中的“细腰”。也就是说,这个跨链通讯层,对下要能够兼容多个基础链,对上要能够支持各种通证应用,但是它本身需要非常规约,最好规约到一个协议上。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是对于区块链整个产业非常重要。
孟:烟囱模型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未来一定会在苹果模型和沙漏模型中决出一个。您倾向于哪一个?
元:作为一个互联网老兵,我当然倾向于沙漏模型,因为它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协作精神,是其他模型无法相比的。区块链脱胎于密码朋克运动,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去中心化的执着,都是这个技术哲学的一部分。如果区块链产业走苹果模型,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那还是一件挺讽刺的事情。
当然,在基础链的领域,最终恐怕只会留下两、三个主要的体系,就像 PC上的 Windows、MacOS 和 Linux,服务端的 Windows、Linux,移动端的 iOS 和 Android。我们在整个IT 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重复这样的故事,基础设施层次的平台不管一开始多么风风火火,万马奔腾,最终都会收敛到两三个平台上。原因很简单,对于这个层面的平台,整个产业既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也承受不起同时支撑多个平台的负担。你想,今天我们开发移动应用,就得为 iOS 和 Android 开发两个版本,养两个团队,两套人马,之间还得协调,对很多企业来说已经是不堪重荷了。如果底下一大堆平台,你怎么活?因此在基础链层面,我认为最终会归于两三个平台。
孟:但是现在瞄着基础链的项目很多啊。
元:大多数会死掉,非常惨烈,但是无法逃避。这个事情未来几年就会发生。这个层面上的竞争,不是光是技术战,而且是生态战、资源战、法律战、宣传站、资本战,一句话,全面战争。
孟:但是很多基础链融了大笔的钱,他们不会轻易认输,他们觉得,我有钱,所以我的短板都可以补起来,我可以拼下去。
元:这个我倒是赞成,有钱的话确实可以补足短板,可以拼到底。问题在于,他们有多少钱呢?融个几千万、一两亿,就觉得自己有钱了?实际上,生态建设,你投进去十个亿,可能也就听个回声,根本不够。区块链这么大的事,基础链这么重要的平台,到时候会有人拿着几百亿上千亿来打。
孟:我听明白了,您认为基础链只能有少数几条,但又不希望这种寡头局面最后导致整个区块链产业走向苹果模型,那么怎么办呢?
元:我觉得如果我们希望整个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不要走向寡头垄断,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就是要建立一套协议,一套治理体系。这方面,互联网堪称典范,ICANN 堪称典范。第二是要把跨链通讯这个“细腰”做好,这是整个区块链技术体系的关键,是最具战略意义的环节。我认为中国的区块链产业应该一起在这两件事情上努力。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是美国人制定的,虽然我们的很多媒体整天沾沾自喜的报道中国互联网产业如何巨大,中国几个互联网巨头如何厉害,但我们这些了解互联网实际运作模式的人心里很清楚,这个游戏的规则是美国人制定的。区块链时代,中国人不能放弃制定规则的机会。
区块链产业发展的三条路线
孟:但是您的重心还是在通证层和应用层,是吗?
元:是的。我自诩为通证派。
孟:怎么理解?
元:要知道,关于区块链产业应该怎样发展,是存在路线和派别的差异的。我现在能够清楚的看到三条不同的路线。
第一条路线,就是把区块链当成分布式账本,升级版的分布式数据库。走这条路线的人,认为区块链最大的价值在于降低商业摩擦,让本来就是产业里领先的企业,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彼此之间共享关键数据,从而使得商业信任得以传递,大幅度降低商业摩擦。
孟:是的,我之前在 IBM 里接受的区块链理念,就是这样的。我们通常想到的,用区块链管理供应链、防伪鉴真、加快业务流程、提升清算效率,都是这个路子。
元:对的,这条路线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是通证可有可无,第二是只改革,不革命,不搞产业颠覆。你原来是老大,以后还是老大,而且因为效率提升了,你老大的位置更稳。
孟:但您之前说过,不用通证,就相当于把区块链的功力废掉九成。
元:没错,不跟通证结合的区块链,就是被阉割的区块链,其颠覆性和威力大幅度下降,不过瘾,没意思,只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企业数据库技术,你们技术社群自己关起门来讨论就好了,犯不上这么多人来玩。
孟:那第二条路线呢?
元:第二条路线就是源自密码朋克运动的那条路线,强烈的叛逆,强烈的理想主义。
孟:就像搞暗网、搞丝绸之路的那些人,用数字加密货币匿名交易各种东西,即使被不法分子用来买卖毒品、军火,雇凶杀人,也认为这是保护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超级自由主义者在中国好像不多。
元:在中国这种人不多。但是这条路线有一个衍生物,就是所谓币圈,在中国超级繁荣。虽然币圈表面上关注的就是数字货币的交易和价格炒作,百分之百的逐利,但是深入本质,你会看到这个圈子其实是建筑在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相信数字通证有着不证自明的价值,我信,故它值钱。他们觉得数字通证不一定要有内在价值,不一定要有应用场景,更不一定要有政府支持,只要市场上能够买卖,就说明它有价值。至于泡沫、炒作、风险、欺诈、传销,在价格不断上升的时候,这些都无所谓。他们发的“币”经常是面向PR的,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更没有强大的业务资源来落地,今天用不起来,将来也没有用起来的计划。如果说第一路线认为通证可有可无,那么第二路线就把通证当成一切,甚至对它的实用性和内在价值都不在乎。
当然,我得承认,第二路线里有很多的实践是正确的,比如发币,比如上交易所,获取流动性溢价,等等。但是这条路线与现行体制和法律之间的对抗姿态,实不可取。
孟:有意思。那么您说的第三路线呢?
元:那当然就是我们谈过的通证派路线。我们在上一次对话中对于这条路线也进行的详细的探讨。归纳一下,通证派的路线,就是强调通证在区块链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让区块链发挥它最大的威力——运行通证。与此同时,我们要求通证有内在价值,有明确的应用场景,能够快速流通,尽可能容易的上市交易。因为之前已经很详细的谈过,所以在这里我不赘述通证经济的意义。
我认为我们这个第三路线,也就是通证派的路线,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正道,既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肯定,激发各行各业甚至整个社会无穷无尽的创新与颠覆,同时又能够完全规避币圈炒作的一些弊病。我鼓励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创业者从通证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创业创新路线。不一定要搞一条链,然后说你的技术有多先进,比比特币、以太坊快多少多少倍,所以你的币可以很值钱,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证上,发行一个怎样的通证,其经济系统如何设计,如何让普通用户有更方便的使用体验,如何跟企业的传统系统对接,等等。这就是我们通证派的路线,我相信是能够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最大益处、最小负面影响的路线。
孟:我想我也是通证派。
(未完待续,第三次对话将讨论“通证经济引导的互联网的未来”)
来源: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blocknews/47643.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