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关于区块链的普遍误解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18-05-29 16:04:42 加入收藏 打赏
投资区块链如果单纯拘泥于技术,那投资成功的概率也不会太高。投对项目、投好项目,核心本质还是要从商业实质性的场景出发,从场景去做判断。
图片来自"123rf.com.cn"
【编者按】从年初至今,无论是看客还是圈内人士,
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一千个人口中有一千种区块链"。针对市场上对区块链的普遍误解及区块链落地之难等问题,5月24日,青桐资本邀请了上海区块链产业联盟秘书长、永宣创投合伙人朱一凡,为大家分享他看待区块链的思维模式。本文为朱一凡在"青桐大咖说"第19期上的分享内容。亿欧特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有人把2017年称做是区块链爆发的元年,很多人都跑步进仓,生怕错过一个新时代。虽然区块链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大范围成功应用的案例。
在过去的两年里,区块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有进步也产生了不少泡沫。不少
机构和企业对区块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落地尝试。实际操作之后,很多人就慢慢趋于理性,少了很多所谓的颠覆性言论,更多的思考是:成熟的区块链商业应用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区块链技术落地的难点在哪里?2018年区块链到底有没有可能成功破局?
区块链的普遍误解
目前市场上对于区块链所谓的共识或者是信任机制都存在一些误解。比较普遍的误解是区块链建立了一个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而且它是全网公开的。区块链的参与者对于区块链内记录的内容有共识,这个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区块链建立的人人平等的民主社区,无需信任,能够在去中心情况下进行很多的交易活动。
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仔细留心的话,会发现包括媒体文章、专家讲话、区块链的主题活动、很多白皮书等或多或少都会对区块链有一个误解。如果是对区块链本质上是有误解的话,根据这个误解设计出来的区块链项目相就会比较难落地了。
为了有助于大家理解区块链的落地问题,我分享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粉丝之间的数字货币交易模式。很多粉丝的交易都是发生在暗网之上的,在暗网交易中交易平台经常会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托管账户,买方会将
打入第三方托管的账户,等收到商品或完成任务并确认后通知平台将比特币或者其他数字货币转给卖方。
这个模式大家会觉得跟日常生活当中的淘宝支付宝很相似,两个陌生人在网上进行交易,需要支付宝在当中做担保,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区块链大家都信任它是公开透明的去中心化的值得信任的,为什么比特币或者其他数字货币的粉丝之间的交易还需要这么一个第三方账户进行中转呢?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交易都是两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区块链在一手交钱这边已经做得很好,它实现了很有价值的创新。
比如说A向B转移一笔比特币,这笔比特币交易被计入区块链的同时,A和B的公钥未花费的交易输出数量(也就是比特币区块链内部所谓的账户余额),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区块链内的资产被交易时不会形成我们常规金融当中碰到的在途资金,会减少风险。
在交易的另外一边,B如何确保A按时交付合格的商品呢?这就涉及信用风险了。只要交易涉及区块链外的资产,而且这个资产交割需要物流、时间,就会存在信用风险。区块链外的信用体系完全不同于区块链里的信任环境,这甚至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命题。两个公钥之间能够安全无信任的转比特币,不等于两个公钥的所有者在区块链外也能彼此信任。
对此很多人提出来要对区块链参与者建立信用档案,而且是不可篡改的全网公开的。这个想法很好,但操作落地很难。有个前车之鉴,早几年国内区块链没火起来,很多人关注互金行业,当时大家提出来要做行业内的联合征信,共享黑名单,而且很多公司都抱团做了相关的尝试,但这么多年下来其实都没有落地。所以对区块链也是一样,当年通过互联网通过P2P没有完成的那些事,也不一定能够通过区块链做出来。
第二个例子就是比特币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财政大臣处于第二次援助银行的边缘",这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的一个标题,引起很多人的解读。有人看到了不可篡改信息的巨大价值,有人看到了对基于法定货币金融体系的不满,也有人看到了无政府主义。那这句话到底代表了什么?
作为区块链的粉丝,你可以在区块链当中来打广告、留信息,但是这些不属于网络节点当中验证的内容。网络节点它不会验证创世区块链中那句话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的共识算法只能验证文本是否一致,并不具备语义分析能力。比如A给B一个比特币,和B从A那里收到一个比特币,目前来说,在区块链内没有办法将这两件事完全等同。
总的来说区块链的共识只为确保
在不同网络节点上的备份文本是一致的。这个共识很明显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共识"概念。很多人说共识的内容很窄,但由于它不可篡改和全网公开所带来的信任价值,你不可否认。
但有一个问题是,将区块链外的信息录入区块链,怎么保证录入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发布者没有确保信息的真伪,仅凭写入区块链,远不足以保证编入信息的真实性。目前很多项目用区块链做防伪溯源,就面临这个问题。区块链在食品安全上的应用也是这样,可以保证食品的可溯源性,但它永远无法保证食品源头的优劣。
第三个例子,区块链在产权登记和变更的应用。2015年,其实数字加密货币等还没有今天这么火,当时区块链最让人激动的应用是在产权登记和变更上,比如在土地、不动产、汽车和主流金融资产等方面,一些像洪都拉斯这样的小国家,都已经开始试验了。洪都拉斯当时想做的是区块链土地产权项目,当时比较流行通用的一种想法是因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产权一旦上链,就不会被人剥夺,而且产权的历史交易是可以追溯查询的。但很遗憾,三年过去了,这个愿景还没有实现,并没有哪个国家真的是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做到了产权确权。因为这有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如果资产不上链,区块链只能解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要在区块链下发生。
未来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区块链更适合处理一些不需要物流,能实时交割的互联网上的资产交易。
上面三个例子说明了区块链可能存在的一些误解,以及大家的破题方向。在真正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可能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狭义区块链和广义区块链的区别
我们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是一种底层基础架构,它的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金融行业,也可以在其他行业。在众多讨论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区块链的理解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往往将区块链具象成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密码学这些具体的技术和概念。
区块链其实并不神秘,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管理,它其实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共识系统,它是开放架构的强安全机制。区块链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的社会有序运转下去。
我们可以把以技术为导向的区块链称为狭义区块链。很多人说区块链是一种技术革命,但实际上称为一种技术创新可能会更合适,这里所说的创新不等同于一种全新的发明。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的区块链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把已有的成熟技术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下,这样的区块链技术不太可能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广义的区块链可以理解为一种经过充分博弈之后所达到的"共识体系"和"自治社区"。对它的认知,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理念然后才是技术。拿比特币来讲,中本聪不是极客当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但他可以说是最具哲学思想的,因为他构建出了一个通过博弈和激励来互相监督不可篡改的自治社区,并且充分考虑到其中可能发生的冲突、虚假信息和恶意行为,使得比特币这个生态系统在没有中心管制的情况下,仍有很强的生命力。相对于真实世界复杂的系统和交易来说,比特币还是静态和简单的。但它背后广义的区块链思想很有开创性,这种机制可能是普通从事金融或投资行业的人一辈子都想不出来的。
对于区块链,成熟的商业机构会比较务实一点,他们一般会偏向于利用狭义的区块链技术在垂直领域做尝试,但很快会发现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也没有做出新的商业价值。年轻的技术创新公司则更愿意实践广义的区块链理念,但受制于经验及对场景的理解等因素,始终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落地场景,所以更多时候会做出一些类似于乌托邦一样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社区或者平台。这种尝试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脱离比特币的范畴,没有办法对接真实世界。
区块链落地的难点
区块链目前落地需要解决的主要难点有两个:1.如何从区块链的思想出发,而不是简单的拘泥于区块链技术。2.如何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就区块链落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成金融和非金融两个领域来看。
对于非金融领域的项目来说,在方向上可以用区块链理念构建行业级的平台生态,而不仅仅是解决个别商业问题。相比于传统的平台和社区,区块链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一旦加入这个系统,就会受到系统的自动控制,遵守当初的既定规则和约束,也就是所谓的共识,任何违反共识的恶意行为都会受到系统的自动侦查。
对于找到区块链的落地场景,我觉得是传统行业可能有各种优势。做过实体行业的人可能对于原来传统行业当中的痛点和利益关系会有比较深的理解,知道哪里需要变革。
找到场景后,接下来比较关键的一个点就是如何设计和制定新游戏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共识协议。我们生活当中观察到的所谓区块链场景往往都是通过去中心化的非信任博弈之后达到的一种纳什均衡状态,纳什状态从来不是指效率最高的均衡状态,而是指最稳定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短的可能几年,长的可能几十年。显然我们的项目落地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一种比较快的方式就是先通过中心化的手段来建立原型,再进行主动迭代。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场景实验室,来模拟一些真实的落地场景。初期依靠人为设定的一些简单规则让它先跑起来,再通过不断的观察来发现问题,改变游戏规则,从错综复杂的用户行为中归纳出它底层的逻辑。然后再基于这些设定,制作出那个合适的基本规则,最后把这些规则系统化。
区块链这个事情技术永远是最后一步,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先要找到新的利益均衡点,然后再把这个东西给计算机化或者是系统化、IT化。
而在金融领域,使用区块链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看,制定法定数字货币的标准,包括制定像基本数据单元的结构标准还有数据流转链条的共识协议标准,这些在金融领域都是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类似在IT领域制定互联网TCP/IP协议。这种看似技术协议和商业标准的竞争,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前几天,人民银行发布消息说以人民币作为底层资产的数字货币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点是可喜可贺的。
区块链在金融场景当中第二个落地,应该是数字货币。在所有行业当中,金融行业受到的监管是最为严格。KOIC是金融监管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目前金融机构在做KOIC的流程当中普遍存在合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可以在跨地区组织机构之间进行数据的有效流转,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区块链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某个特定场景带来的价值。
比这更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可以作为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协议。普惠金融的痛点就在于用户触及成本太高,风险控制难度太大,而目前利用包括大数据在内的技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只能局限在某个组织的生态体系内,最好的例子就是蚂蚁金服,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非常成功。而真正的跨组织,跨国家或者是跨地域的数字普惠金融架构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数据没有办法通过传统方式被完全共享,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民生等这些敏感的数据。
区块链作为一种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可以尝试将数字普惠金融所覆盖的用户身份信息、历史活动记录还有其他有关信息在区块链的开放式体系内安全共享。所以,数字身份可能就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落地点。
和传统的基于密码式的防御型安全技术不同,区块链并不简单只是一道围绕数据构建的抵御外敌入侵的安全长城。最近几年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再牢固的防火墙最后肯定会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相比较来说,区块链所代表的安全基础架构是一种全球性的安全,区块链中的数据被集体共管和共存,存储的位置可以随时变动。从安全和金融监管的角度来说,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基础架构也许风险诞生且发展于局部,但始终不能突破全局,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区块链最先被金融行业发现并重视。
因为金融行业对安全最为敏感,但传统的安全架构永远在风险之后出现。金融监管也是一样,传统监管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消除金融风险,这是一种被动的防卫机制,永远落后于风险出现。但是基于区块链金融的监管基础架构,可以使监管诊断设置一个开放式的容错机制,要求众多的参与者在这种设定的架构下进行活动,让他们互相监督和制约,监管者的作用就在于设计一个基于纳什均衡的博弈场,让所谓的被监管者必须遵守全局性的博弈规则,否则就会被自动请出局。
综合来说,投资区块链如果单纯拘泥于技术,那投资成功的概率也不会太高。投对项目、投好项目,核心本质还是要从商业实质性的场景出发,从场景去做判断。
如果想解决行业痛点,单纯通过区块链是不现实的,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改变能做的事情很少,至少做出来的项目很难是接地气的。区块链解决不了现实生活稳定场景中的任何一个问题。
那么区块链到底能做什么?在现实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场景痛点,你能够通过博弈让这个场景产生新的利益相关方,大家的利益格局全部重塑,最后达到新的共识,再通过区块链把它具象化落地。这个才有可能作出一个真实的可以对接世界的场景。
6月15日,「2018全球AI领袖峰会——智能+新金融峰会」聚焦银行业创新、金融科技创业,推进金融业务智能化及新一代智能金融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版图。20多位重量级嘉宾邀您一起开启全面赋能的「智能金融」时代。
来源:让时间淡忘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blocknews/84411.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