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技术 > 正文

《商业区块链》:从互联网到Fintech,如何开启加密经济时代

发布:中币网   时间:2018-02-19 02:18:55   加入收藏 打赏

区块链的未来,不是取决于现有的技术特性,而是取决于你我如何使用它。

串串说:春节在家,闲时读书,和大家分享区块链系列书10本。今天继续分享第一本《商业区块链》。昨天讲了1、2部分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式的信用是如何渗透的。今天继续分享3、4部分。主要分享两点。1、区块链+金融是如何解决问题的?2、去中心化的未来世界将会怎样?

一、区块链不是银行终结的信号

这部分主要讲金融服务机构应该如何看待区块链,而不是对特定的机构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为了思考区块链对金融的影响,我们先来看一下互联网的历史,如何影响金融服务机构。

从互联网到金融科技,再到区块链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脑主机开始出现时,银行就开始依靠信息技术,但是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概念在2013年才流行起来。1994年互联网刚出现时,银行拒绝了互联网作为前段的入口点,也就拒绝了创新的机会。直到2016年,互联网商业化已经实行了20年,银行在互联网上的业务,也仅仅停留在网上银行、网上经纪人和在线支付等业务。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飞速发展。像PayPal、支付宝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在互联网上提供另类的金融解决方案。到2015年年末,PayPal已经拥有1.79亿用户,2820亿美元的总支付量,为200多个市场提供服务,允许100多种货币支付等全球性平台,而且和全世界成千上万家银行建立了直接联系,成为全球唯一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Paypal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各种金融服务公司,只需要建立和银行的渠道合作,就可以玩转出不一样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2014年苹果支付ApplePay借鉴Paypal也提出了苹果支付。世界上任何一个银行家,都会承认Paypal和ApplePay是银行的竞争对手,蚕食着他们的利润,但是却无能为力。

到2015年,全球超过190亿的风投资金进入到金融科技领域,为人们提供贷款、财富管理以及支付等服务,特别是2014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支付和转账变得更为便捷,通过滑动手机就能创造一种新的银行,这对传统的银行业务产生了冲击。但是,这些金融科技的创业公司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挑战银行,而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不存在直接竞争,无人问津的领域开始,直到变得势不可挡,银行发现时已经来不及自己切入了。

从上面互联网、金融科技、传统银行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试着来看看区块链领域的发展。作者预言,区块链可能会按照金融科技同样的轨迹来发展,先从微不足道的小点切入,最后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如果金融科技进一步挑战银行的支付系统,如果区块链快速发展,打破所有从跨境到票据交易的传统机构间运作流程。

区块链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改造,将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进行发展,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区块链对于简化银行操作流程是十分有利的,坏的一面是,一些区块链初创公司将会延续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

作者预言道,区块链不是银行终结的信号,但是从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如今的区块链一定比互联网在1995-2000年时渗透得更快。

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全球性银行?

既然比特币是全球且通用的,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比特币银行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比特币的中心思想是分布式的账本,而银行强调的是集中管理的关系。对于用户来说,拥有一个全球自由交易的银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个虚构的全球性银行将永远不会存在,因为什么,监管。租车行业Uber面临全球出租车联盟的监管,这还是小事,到了金融行业,整个服务系统错综复杂的监管和法律的障碍,会大大阻碍其发展。

为什么在72个国家里,汇丰银行不是真正的世界领先的全球性银行?

为什么比特币基地公司coinbase在27个国家范围内是唯一的交易所,但它不是真正的全球性领先的比特币交易所?

因为,共同的原因:监管约束。这意味着你的账户功能只存在于你所属的国家,就像一个传统的银行账户,汇丰银行和coinbase公司是全球性的,但是客户并没有全球性无国界的感受。

但是数字货币的世界不一样了。在一个纯粹的比特币世界中,只要你有一个数字钱包,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那么你就是这个潜在的全球性银行,你的钱包可以绕开一些法律,而这些法律是传统银行和数字货币交易所需要遵守的。也就是说,区块链是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能够将用户实现无缝连接,这也意味着,由区块链创造出的数字货币网络,将会比货币本身更加重要。(这句话值得读三遍)

也许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虚拟银行,现金的数字货币钱包将变成加密金融网络世界,以及货币交易的新入口。

其实,建立一个全球性银行的努力一直在实行,在1995-2000年期间,全世界第一家互联网银行SFNB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每次尝试都受限于当地的管辖权问题,它们都没有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生存下来。

现在,我们使用银行网络来转移资金。未来,我们将会看到使用区块链技术来转移资金。作者预言的是:未来,银行作为后端,我们将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数字货币账户、或网络服务来直接交易和转移资金,银行成为接入点和接出点,但它们不会是你钱包的核心。我们将自己的银行账户和外部的服务、应用相连接,就越能更好的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分布式银行的世界里。

列举几个场景:如果你将数字货币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连接,那么,你可以在10分钟内,在世界范围内转移资金,而且手续费非常低。不管是外汇、支票、借记卡、PayPal等业务都可以实现。如果正在参与众筹,可以连接银行账号,活动收入自动存入该账户。

这个场景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作为消费者,不是直接使用银行账户,而是使用一些配套的服务来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些新型的服务将我们从传统银行账户的有限功能中解放出来了。

随着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无缝跨越的强大全球网络。但是,就像创新者的窘境一样,在区块链的应用中,银行也面临着“被管制的困境”,当它们看到新技术时,能做的就是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用它,只能将区块链引入银行的监管环境中。

在金融服务业中,区块链的应用将如何产生呢?作者在2015年底,总结了268项,收集了175000条相关公司问卷,总结出金融服务领域中,区块链公司的分类,最后思考出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 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 B2B服务

  • 交易与资本市场

  • 后端进程

  • 跨行业中介服务

有一些实践正在发生着,比如,2016年2月,Clearmatics宣布开发一个为场外衍生产品进行结算交易的平台,叫做分布式结算网络。2016年3月,世界上最大的40家银行联合展示了一个固定收益交易测试系统,其中使用了5种不同的区块链技术。2016年3月,剑桥区块链实验室设计了一款巨灾债券交易程序,包括区块链上的对手验证,以及自动作业流程。

分布式和P2P交易促进了区块链的创新。在交易中,双方的身份将通过钱包地址来自动验证,智能合约将随后登记交易条款并发表在区块链上,同时还会在分布式的P2P文件分发协议中存储相关的监管协议。

二、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未来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去中心化,在未来将会带来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它不仅代替中心化的机构和中介,而且为建立更加去中心化的世界创造了一种可能。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所说:去中心化的经济或社会体系更有效率,而且与社会中信息的分散化本质更加吻合。

“去中心化”的理想不是今天才有

这种“去中心化”的理想,其实在互联网出现时,就有人提出,1994年,凯文凯利在《失控》中就提出3个重要的观点:

  • 网络化是21世纪的特征

  • 网络没有中心——它只是一堆点连着另一堆点

  • 一个分散的、存在冗余的体系,可以在不损失其功能的前提下变得更加灵活,更具有适应能力。

万维网的创始人伯纳斯李,也曾经提出一个倡议,可谓说出了互联网的初衷: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信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互联网促进了经济和只是的进步。也正是由于互联网,新的商业得以发展,政府透明度得以提高,争议得以捍卫。

《反脆弱》和《黑天鹅》的作者尼古拉斯 塔勒布在书中写到:稳定救不了我们,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问题在萌芽之初就可以解决。

凯文凯利和伯纳斯李的观点,说出了人们对互联网寄托的理想。这一理想随着区块链的到来,让人们再次看到实现的希望。当然,去中心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利益的分割就是一个问题。比如,苹果的iTunes就是一个中心化市场,如果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发布,苹果公司将会损失30%的销售收入。其次,技术的处理上,如果初始的设计没有去中心化,那么实现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如果开始就形成分散的网络、平台、服务、产品、货币或市场,去中心化将会非常容易。

去中心化的系统,首先建立的不是一个中心,而是一个平台。什么意思呢?网络可以在边缘用户的关注点和互动节点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重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通证经济,这样更符合去中心化的特点。分布式共识体系能够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

比如,没有实体银行的银行业务,没有赌场的博彩活动,没有官方确认的所有权转让,没有支付宝的电子商务,没有滴滴打车的运输服务,没有谷歌的在线身份识别……脑洞可以大开,任何一种服务,都可以去除曾经的中心集权,加入对等的、基于信用的网络。

为什么作者会说,未来是加密经济的新时代?因为由加密技术驱动的全球性价值创造的机会,与互联网驱动的经济模式完全不同。作者认为,加密经济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也就是“去中心化时代”。这里看到了作者的信心。

怎样理解“加密经济”呢?

首先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 货币是什么?

  • 货币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 如何创造新的价值?

货币是什么?货币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在数字时代,加密货币是一种完美的电子货币,区块链是数字价值的完美交易平台。

货币存在的目的是用于支付有价值附加的事物。在数字时代,加密货币具有可编程性,信息具有可扩展性。所以,加密货币在支付时,交易过程可以附加所有权、监管权、使用权等。

在这种交易活动中,价值通过交易活动最后展现的事物表示,而非静态账户中的货币价值。

举个例子,一个私家车车主可以通过一个应用程序分享汽车行驶数据,并获得代币。第二天,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一位顺路的车主开始拼车,之前挣到的代币可以作为车费付费车主。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真实货币的出现,只有被动的争取加密货币(第一位车主分享行驶数据),信息交给了第二位车主(第一位车主是守信的合法乘客),其他信息交给第一位车主(第二位车主值得信赖),提供了一项服务(拼车),价值发生交换(代币)。整个过程被虚拟而又自然地整合在一起,仅仅分享信息就可以获得交易的机会。这种模式将会引领价值创造的新形式。

如何创造新的价值?这一点可以参考互联网发展的进程,有了互联网,才有了电商、社交等,每个细分市场都创造自己的财富,出现了BAT,出现了TMD。

区块链在服务领域还没有明确的细分市场,但是包含了几个基本:

1、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信用体系。(身份、权利、资格、股权、投票、时间戳、内容属性)

2、在区块链上执行的契约机制(家族信托、托管、工作交付、奖金、赌注证明、一致性证明)

3、分散对等的市场以及在区块链上运行与治理的分布式自治组织(DAO)

区块链服务的特点,这些服务在区块链上运行,可以无中心控制地复制和成长,加密货币就像燃料,是运行的动力,一部分通过收费的方式收集,一部分通过参与的用户和提供服务的方式获取。

一句话总结就是:加密货币通过加密服务的方式,催生创造财富的新经济模式。作者认为,区块链就像新型的数字价值轧平机一样,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影响下,转移价值。区块链使交易的价值更加贴近个人,也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和去中心化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产生或转移他们的加密价值。

互联网技术VS加密技术

在过去的20年,互联网在4个维度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全新的互联网企业,引领新用户的行为。比如,BAT

  • 现存机构和政府+互联网,改变运作模式。比如,政府、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化。

  • 一些行业受到互联网威胁,被迫转型或破产。比如,柯达。

  • 网页程序开发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比如,程序员的待遇不断提高。

比特币、区块链、加密货币、去中心化应用、加密协议与平台的未来等,这些都可以称为“加密技术”。

《商业区块链》:从互联网到Fintech,如何开启加密经济时代

在10年之后,区块链的加密技术,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加密技术领域,出现新的BAT

  • 机构和政府逐渐接受这项技术

  • 一些行业受到影响,必须转型

  • 加密技术的发展成为软件研发的分支。

由此,可以畅想一下2025年:

也许,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电子化数据,信誉也可以在线。

也许,涉及加密货币相关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会出现。

也许,信息可以通过区块链,以可验证的方式发布。

也许,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上的电子钱包将成为主流。

作者认为,加密经济,将会给市场创造新的价值,形成特殊的经济体系。参与者只需要通过提供可能的交易机会就可以获利。区块链将会创造新的价值链,为加密经济的全球化提供可能。

有一句话说的好:区块链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成千上万使用它的人们。区块链不仅促进商业和科技的发展,也带来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因为它提供了平等的获取权限,降低了所有人的准入门槛,它看起来朦胧又迷人,充满魅力又充满不确定性。我们知道,一种新的以编程方式被信任的中介机构将会出现,以一种更加虚拟化、透明化的分布式实体的形式存在。作者在最后不无乐观的说,区块链将是今后数年来最好的新工具。

区块链会促进价值流动,多个区块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易,将带来复合式的网络效应,就像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分布式服务系统,对每个个体都赋能。

  • 谁会是区块链里的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

  • 如果说分布式账本是锤子的话,我们能找到相应的钉子吗?

区块链的未来,不是取决于现有的技术特性,而是取决于你我如何使用它。如果你信仰区块链的未来,也许,一切皆有可能。

PS:未完待续,明天继续

PS:想获取思维导图+延伸阅读的小伙伴,添加小助手微信:genesisblock007

来源:




来源:中币网  https://www.zhongbi.net/news/jishu/31653.html
声明:登载此文仅出于分享区块链知识,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3111859717@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